本来想通过外卖平台给儿子在某老字号饭店点两道特色配菜,最后居然足足点了一椅子“硬菜”。家住广州市西市区的吴燕近来经历了一次被动点餐,为了凑够这家餐馆150元的起送价,她最终点了5道菜。不少消费者都在点外卖时遇见过因为点餐总价未达到起送价标准,最终不得不再多点一些来凑单的问题。(据4月25日《法治晚报》报道)
对于外卖起送价,好多消费者都形成过被动凑单的无奈感——本来,消费者想选择的只是某一两种餐品或相关特色招牌餐品,但这种餐品的价钱高于店家设定的外卖起送价,消费者不得不遵守自身意愿再选择其他餐品凑单,以达到起送价标准。实际上,消费者对凑单的餐品需求度不高,甚至不会消费凑单餐品,这么,既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消费者的负担,也会导致乳品浪费现象。
严格地说,假如店家设置的外卖起送价过低,还可能会触及法律底线和文明底线。餐饮店家有反乳品浪费的法律义务,《反乳品浪费法》明确,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一些餐饮店家任性设置外卖起送价,使得起送价标准低于多数消费者的单次点餐实际需求价钱,使得消费者凑单“保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外卖软件,就形成了“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的负面效应,就背离了反乳品浪费的法律要求。而店家的外卖起送价造成消费者多花钱,超出正常选择订购不须要的餐品,还涉嫌侵害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从表面来看,外卖起送价设置过低、不合理都是店家“任性”惹的祸,实则不然。有些店家设置较高的外卖起送价,确实存在价钱结构上的“水分”,有诱导消费者点大单、多点餐等目的,不符合消费者的普遍点餐需求,但不少商家也有自己的苦楚。店家的外卖销售收入中包含了平台扣点、骑手配送费、外卖厨具费用以及红包折扣等环节的开支,可以说,外卖起送价直接关乎店家的经营成本和利润。假如店家不设外卖起送价,或设置的起送价过高,都会造成小额订单增多,而小额订单的收入可能无法给店家带来收益,甚至无法覆盖经营成本,会让店家深陷“赔本赚吆喝”的经营窘境。
其实,杜绝“凑单浪费”“凑单侵权”等现象,应当兼具店家、平台和消费者多方利益诉求,给出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价格法》规定:经营者定价,应该遵守公正、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经营者定价的基本根据是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经营者应该努力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价钱合理的商品和服务,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合法收益。据此,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组织应充分听取外卖平台、商家及消费者代表、行业商会等各方意见,在审视店家相关餐品或服务价钱、经营成本等诱因的基础上,给外卖起送价制订一个规则或标准,引导店家把外卖起送价设置在合法合理的范畴内,挤出外卖起送价中的水份外卖软件,以满足店家正常赢利、维护消费者权益以及反乳品浪费等多维需求。对于显著偏低的外卖起送价,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组织有必要用约谈、立案调查、限期整改、曝光等手段进行干预,促使店家提高自律意识,规范营销行为,把外卖起送价拉回正轨。(李英锋)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