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华师微创业
盛行于日本的微创业于2009年步入中国,首先在北上广等地出现,此后在其他城市如雪后莴笋般发展。这些创业模式通常用微小的成本进行创业,或则在细微的领域进行创业,具有投资微小、见效较快、可批量复制或拓展的特性,因而在院校中也同样迅速生根出芽。
从线下迈向线上
在华师,微创业活动成形于2009年中学创立创业大学后。据创业大学办公室组长侯永雄介绍,大学为中学生创业提供了平台、基地、课程和资金的支持。短短几年,80个中学生创业团队先后入驻,“至今已将近20个微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大学。”至于没有入驻大学的自主创业团队,数目则难以统计。“这些创业的中学生微创业,以大三的居多,大一的相对较少。”侯永雄说。
校园微创业的模式较为多样,既有借助专业技术开设工作室,也有摆摊卖小物品等传统模式,如紫荆书屋的经营团队。
在2012年5月,当计算机大学灵犀创业团队、旅游管理系团队和教育信息技术大学风尚创业团队在21支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石牌分校紫荆书屋一年经营权时,许多学子对此还持观望的心态。但是,三个团队除销售报纸和啤酒外,还将商业模式与专业结合上去,打出学院生特色创业的专业牌。
半年后,当紫荆书屋的经营已获得盈余时,朋友们对何谓微创业渐渐清晰,越来越多的人跃跃欲试。
相对传统实体店的经营模式,近些年来,线上微创业逐渐遭到关注和追捧。华师学子发觉,身边总会找到在天猫网开店的朋友,她们卖饼干、服装、化妆品等各色商品。中学生借助网站和电子商务等网路平台开淘宝,网上送外卖、代购海外化装品等模式。
去年暑假,计算机大学中学生陈嘉希听到微信的普及,想到可以借助微信进行饼干销售。他与大学7位朋友组成团队,前期投资15000元,并在3月15日组建华师V果微信公众号,借助“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模式销售饼干、熟食和糖水、水果等商品。
云图网的成功营运,同样离不开网路的支持。这个目前由华中师范学院和山东金融大学学院生共同开发的信息图平台,是由浙江金融大学经济学专业大二中学生的李偲锐创办的。一年前,李偲锐发觉,没有专门做信息图的网站。“所以我就萌发了要做一个国外最大的信息图平台的看法,专注于信息图的传播和抒发、收集、汉化以及制做。”于是,李偲锐用半年的时间,与4名男子伴组成了一个工作室,负责整个云图网的营运。“我主要负责技术、推广和营运,另外还有3名设计师、1名社交帐号管理员。你们都是在校中学生,来自新闻、美术等不同专业,从大二到大四的人都有。”据他介绍,目前云图网已出图103期,网站的月点击量有近十万,并成功地与腾讯、锐捷网路等十几家互联网或公关公司进行商业合作。
微创业的喜与忧
在校园内,中学生微创业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在中学的新政下支持的团队,另一种是借助专业优势,完全自主创业团队。
作为实践基地,中学为紫荆书屋营运团队减免房租和管理费,仅需交水电费。“紫荆书屋并除了是一个微创业,还是一个创造性的创业实践平台,模式简单,但脏腑俱全,风险可控,注重实操,创业团队基本的历程都经历了。”创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楷胤说。
华师V果团队每晚接到的订单大概是20-30件,工作时间集中在早上10点半和一点半,已挣回4000余元,内部按股份分红,但还没回本。她们准备与另一个创业团队“给你赞”合作,一起经营饼干、熟食糖水和蔬果业务。由于“给你赞”支持送货上门,并且有库房,食物品种丰富,一起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对于她们来说,怎么早日收回成本,是目前最先考虑的问题。
综观目前的微创业模式,同质化的趋势越来越显现下来。如华师V果与维果会,不仅仅是经营的项目,连团队名称都让人容易混淆。怎么突出产品特色进而吸引客户订购微创业,也成为许多微创业团队思索的事情。
随着“微创业”的逐步发展,其意义也开始遭到指责。“究竟是小打小闹,还是认真地积累相关经验,为之后做打算”、“‘微创业”所耗费的时间有无影响学习”、“进行商品交换的时侯,朋友之间的爱情有无变化”等问题,开始出现在许多团队的内部讨论中。
“一方面是自恃偏低,感觉很简单;另一方面是自恃过高,害怕创业很难。”黄楷胤说,由于阅历不够和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对自己、对社会缺少一定的客观的了解,因而中学生创业容易受一时冲动影响,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督查和剖析。当这种后遗症开始显露时,中学生创业的困局便形成了。
培植微创业的底泥
资金缺少、经验不足常常成为中学生微创业的困局。对于部份微创业团队来说,中学的支持十分重要。“我们盼望得到中学的支持和帮助,例如人才培养、资金支持、老师专业指导、空间支持。”一些创业团队谈到。
对此,黄楷胤介绍,明年4月,创业大学专门开办微创业的实践平台,拨一笔资金(400元至500元不等),支持团队在限定时间、限定范围内自主创业,时间结束后就进行展示汇报。这个实践平台既减少风险,又可以剌激学院生创业。
但是,作为中学生创业的管理部门,创业大学更多希望中学生要做好创业打算。“不要随波逐流,要清楚自己适宜哪些。不要为了利益而创业,要结合兴趣和专业特长,更重要的是创业对成长成才的影响。”黄楷胤说。
“大学生创业不是鼓励她们舍弃学业,而是要重视能力的提高。希望她们才能提升素养和能力,种下创业的基因种子,实现梦想。”侯永雄说。为此,创业大学为中学生开办10多门的创业指导课程,开展各类沙龙、讲座、俱乐部,借此培养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规范性。据悉,中学加强扶植力度,创业大学完善更多创业孵化基地,提供不同类型的创业平台,帮助中学生创业。
在创业教育方面,校社联重视引导与服务,鼓励中学生出席各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推动青年创业的参与度。得奖的团队将获得中学的资金支持,每位大学就会有相应的老师对创业团队进行指导。“创业和就业是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要创业必须有一定的积累,我们构建学院生大赛平台就是要培养她们的创业素养。”校总支副主任赖莹莹说。
大多数结业后选择创业的中学生,都是从大一开始就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并付诸实践,通过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创业比赛等社会活动,完善创业团队,积累资源,锻练创业能力和素养,进而才能在结业后实现创业。人社局就业推动处负责人说:“人社部门也开办了创业培训班,离校未就业院校毕业生可免费出席相关的培训课程。创业成功与否还是取决自身的能力和心态。”
对于创业中学生来说,创业要真正做大做强,不可能一味依赖中学的扶植。越来越多的团队在经营中调整创业设想,明晰目标。“第一步建立自身的功能性作用;第二步找寻加盟商,争取与各院校及周边商店一起合作,产生一个较为全面的信息服务平台;第三步是弄成一个‘小天猫’。最理想的是,我们的努力能跟紫荆书屋一样,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凌江婵周璐夏云刚黄静仪)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