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快卖,提供专业好用的外卖系统、跑腿系统和同城信息系统,公众号+小程序+APP多端适用。
外卖小哥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亲切而又神秘!
2023-02-26 00:00:59 云快卖

外卖小哥这个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对大多数人而言,亲切而又神秘。今年6月新冠确诊病例中,有一位47岁的送餐员,他为了养家糊口,每晚能接50单,从早晨七点工作到下午九点钟,每天他还要接特殊的最后一单,就是和上班的丈夫一起回去。对他的流调内容也迅速传遍网路,让外界得以一窥外卖骑手的生存真相。

艾瑞咨询显示,2019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超6500万元,覆盖近5亿消费者。据卫视财经报导,为了服务那些无时无刻不在下单的老饕,2019年中国餐饮外卖员总量已突破700千人。这700万名外卖小哥里,有多少人能做到月入过万?

“我每晚差不多要挪到12个小时以上,有时侯能挪到15个小时。”北京朝阳区的一位美团外卖骑手高师父告诉AI财经社,他做骑手已三年多,这份工作他可以实现月入过亿元,惟一的问题是“起早贪黑,累的像狗,被人骂也得道谢脸。”

对于王科级长送外卖的体验,高师父觉得,他的速率“太慢了,但新人常常这样”。要在外卖行业跑单赚钱,得须要经验支撑。例如同时接多单、相近区域的一起送;在一家店等餐时发觉出餐慢,要快速反应,赶快先去取其他单等等。据悉,对公路、小区的熟悉度,晓得什么写字楼不能上楼须要提早电话联系客户,晓得什么店家出餐慢,这种经验都决定了一个外卖骑手能挣多少钱。

“新人来跑,可以先做专送(全职),跑一个月学习一下,前面再转众包,收入会高一些。”高师父说。

AI财经社了解到,目前外卖骑手分为“专送”和“众包”两种,后者是全职,前者是兼职。二者差异彰显在收入估算方法和管理制度上。在日常收入上,以杭州为例,全职骑手每月送餐800单以内,按8元每单结算薪资,超过800单的部份按8.5元每单结算,薪资月结,优势是相对稳定;众包骑手每单价钱不固定,可选择的订单常常配送难度高一些,用处是收入高,一单时常能挣13元以上,薪水日结。

“北京跑单收入要高一些。”高师父在广州送过外卖,一单只能领到4元钱。他表示,众包骑手的时间自由,“在手机上点一下就可以开始接单”,但相比于全职,订单的量不一定这么多,常常接到的是“不好跑的单”。

但是,高师父所说的“自由”,对于将外卖配送作为职业的人来说,实际是一种幻像。

“说是兼职,但实际上我们都是要靠跑单‘吃饭’的。”27岁的美团骑手李明(化名)告诉AI财经社,“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你可以明天不想跑就不跑,但不跑就没有收入。”

倘若仅将送外卖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无论是众包还是专送,都需投入巨大的体力,再者,还要面对平台的处罚。“客户一投诉,平台罚钱还不说,有时侯都会在高峰时段限制你接单。”李明告诉AI财经社,不久前,他由于一个订单没有送进写字楼,受到了顾客投诉,“扣了我14块钱,第二天高峰时段还接不到单。”这么一来一去,李明觉得自己由于这个投诉就少挣了上百元的收入。

比处罚更让李明倍感不满的是配送费0元外卖员怎么赚钱,他觉得平台并不注重骑手的声音。“写字楼由于疫情管控不容许我们进去,所以才没有送达客户手中。顾客投诉完处罚就出来了,平台可不可以问问我们,到底发生了哪些?”

李明介绍说,如今美团众包中推出了“乐跑”。假如成为乐跑骑手,每月有一定的抵扣券,可以抵消平台的处罚。

上述外卖小哥只是注脚。有媒体做过统计,外卖骑手中近7成的人年纪高于35岁,九成以上为女性;平均一位骑手每晚要工作8小时、待命12个小时、配送48单。

外卖骑手们跑的单要比王科级长更多,但这也是个压力巨大、变相吃“青春饭”的职业。

配送费涨了,但钱不属于外卖小哥

渡过今年疫情期过后,却有好多身处上海、安徽、广州、上海等地的消费者表示,她们的“外卖自由”消失了。一份线上督查资料显示,有68%的消费者认为“外卖显得更贵”。

外卖为何变贵了?一个最直接的缘由是,补助没了。

初期的外卖平台和网约车平台一样,用大量补助吸引消费者和店家进驻,包括满减红包、返现红包、新用户让利立减等。据有关媒体报导,在2015年左右美团外卖烧钱每月高达2万元,外卖平台每单巨亏七八元是常态。

2019年,随着饿了么王磊一句“未来不会再有疯狂的补助大战”,外卖行业的补助战告一段落。这一年,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机构DCCI发布报告数据显示,美团外卖、饿了么已囊括了外卖市场超过95%的市场份额,其中美团外卖、饿了么、饿了么星选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4.1%、25%和8.7%。

补助停止后,平台也开启了降价模式。2020年第一季度美团点评发布公告称,本季度总产值为167.5万元,与今年同期的191.7万元相比增长12.6%;经营巨亏17.2万元,环比扩大;经调整净巨亏为2.2万元,连续三个季度的正值又变回了负值。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团外卖单笔订单的平均价值出现了14.4%的下降,这意味着,外卖降价了。

配送费的下降,也是外卖变贵的一大诱因。而这又牵扯到外卖平台对用户大数据“杀熟”的问题。今年12月,“漂移牧师”在《我被美团会员割了茴香》一文中爆出,自己常光顾的牛肉火烧店,在同一时间段,开通美团外卖会员的帐号与没有开通外卖会员的帐号,配送费显示不同,分别为6元与2元,会员帐号配送费显示贵出4元。

美团外卖据此对外发表公开回应称:配送费差别与会员身分无关,是由于定位缓存导致预估不准。“美团的解释我并不认同。”漂移牧师当时向AI财经社表示,第一次可以说是地址有问题,但第二次他点单的地址明明是一样的,因而他不认同美团的回应。

实际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众多剖析都把矛头指向了幕后逻辑:这背后是外卖总数下降趋缓的情况下,外卖平台们急于赢利作祟。

一位外卖骑手应证了这一说法:“外卖的配送费是由平台收走的,多支付的费用并不能进到骑手的口袋。”

据AI财经社了解,不久前美团推出了新的配送费估算方案,开始推行“3公里起步,每降低一定配送距离,就须要多支付相应费用”。以上海为例,在美团的方案中,0-3公里的配送费为3.15元,3-4公里中每降低0.1公里加收0.3元配送费,4公里以上每降低0.1公里加收0.25元。配送费最高的可占订单实付金额的50%。

“美团给我们的配送费是按直线距离估算的,但和店家收的配送费,是按导航距离估算的。”一位骑手告诉AI财经社,根据新的规则,店家可能要支付更多的配送费,但这笔钱不会步入骑手的口袋。

骑手收入相对没有降低,配送费大涨反倒还造成了不少用户的指责,将不满情绪发泄到鸡毛蒜皮的投诉上,让不少外卖小哥头痛不已。

外卖骑手须要福利

外卖骑手分为全职和“众包”,二者的区别在那里?一位美团外卖朝阳区某站点的负责人向AI财经社介绍说,即使是全职骑手,也只能跟劳务公司签电子协议,无论是全职还是众包,都不收取四险一金。

“每天从薪水里扣3块钱作为保险费,没有其他保障了。”一位众包骑手介绍说。但对于保险“保”了哪些,他也并不清楚,而对于平台向骑手提供的心理咨询热线,他说自己“不了解”也“不会打”。

事实上,无论是全职还是众包,外卖平台对骑手的初审、监管还都十分破旧。“有身分证、健康证,再打算一张农行卡,今天就可以开始工作。”前述站点负责人告诉AI财经社,做全职骑手须要现场笔试,但内容是“给你讲一下工作性质跟薪水”,“你同意工作,我给你做个简单培训,才能上岗。”

今年9月,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引起舆论关注,把外卖小哥受困于算法造成的安全问题推上舆论峰顶。文中提及,2017年上半年,在北京平均每2.5天就有1名外卖骑手死伤。同年,上海3个月内外卖骑手死伤12人。2018年,上海警察7个月间取缔骑手违规近万次,车祸196件,死伤155人次,平均每晚就有1个骑手因违规死伤。2018年9月,上海警察取缔外卖骑手交通违规近2000宗,美团占一半,饿了么排第二。

外卖骑手出现安全车祸的诱因不同,但对于外卖平台而言,在骑手招募时,怎样肩负起对她们的安全和福利进行保障的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美团在此后一季的财报中特意用了较大篇幅指出对骑手的保障。美团表示:“我们会在业务下降的情况下继续更好地了解骑手的需求。”具体举措包括:升级智能调度配送系统,在配送时间和任务分配上为骑手提供更多弹性,开发才能保护骑手安全的算法及技术等。

但是,平台到底为骑手们提供了什么保护,多数骑手如今还很难说清。李明告诉AI财经社,为了领到更高的收入,他常常在半夜配送,“很多路段没有路灯,有时侯摔了车配送费0元外卖员怎么赚钱,只要创口不大,我们都是就如此等着它自己长好。”

餐饮外卖平台们,在靠着外卖业务不断创造赢利。

按照美团2020年财报,公司全年产值1148万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净收益高达47.07万元,实现了110.5%的翻番下降。其中最大的亮点莫过分餐饮外卖业务赢利能力的提高。截止2020年12月31日,美团的年度餐饮外卖收入达到663万元,环比下降20%,净收益达到28万元,环比翻了一倍。外卖贡献了美团总产值近58%。据AI财经社统计,在2017-2019年,外卖为美团的贡献同样高达62%、58%、56%。

外卖平台们也在考虑怎样更好地赢利和提升送外卖的科技浓度。

按照天眼查显示,美团早已申请了“美团无人机”等多个商标,并拟募集资金约10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48万元),主要用于无人配送方面的技术创新。

在未来五年内,美团无人配送的范围还将扩大到广州、深圳等城市,在美团外卖、买菜、闪购等多个业务场景中发挥作用,除无人机外,预计会在五年内落地上万台无人配送车,实现多场景、全天候、多城市的片区规模化配送体系。

按照美团2020年财报,在美团平台上获得收入的骑手总量为470万,美团支付骑手的配送费高达486.9亿,占外卖佣金收入的83%。当无人配送技术成熟,对于美团来说,也节约了很大一笔成本开支。

但外卖小哥们自己的饭碗,能够在“无人”浪潮下保持多久?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帐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切勿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

云快卖

留言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