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仙人JUMP的第377篇原创
1
不知道有多少人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公司的楼下开始出现了扫码取饭的外卖柜。
最近越来越多的外卖小哥也不送上门了,直接送外卖柜了。
快递的模式,似乎要在外卖行业再来一次,毕竟这年头人力成本太贵了,外卖一单一单送的效率也太低了。
既然垄断之路不好走,那总得榨出点油来。
外卖柜也不是没有积极意义,毕竟很多高校,医院,写字楼等地方,本身也不允许送进去,全堆在桌子上吧,又害怕别人拿错本地外卖系统,之前不是有新闻有人靠在桌子上随手拿外卖白吃了几个月的饭么。
但积极意义并不能掩盖商家赚钱的目的。
除非之后降配送费,不然外卖柜等于是同时在欺负消费者和外卖员。
毕竟消费者出了钱没送到手里,外卖员集中配送后不需要这么多,那么省下来的钱给了谁,就非常重要。
当然,外卖公司想的也不是这么几个钱,他们的真正目的,是要革电商的命,重构商业模式。
省这点钱,格局小了。
你要知道,外卖柜和快递柜在基础功能上实际是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用来临时存放。
甚至在科技属性上,前者还要更高级一些。因为还有恒温的效果,可以让餐食不会迅速冷却,而且因为食物原因,消毒的技能点也点了。
外卖对于写字楼打工人要比快递更刚需、更高频,所以写字楼对外卖的管理也没有快递那么严格。
外卖柜进写字楼,和快递柜进写字楼,完全是不同的难度。
另外外卖柜可以一个楼一个,快递柜一个园区有一个就不错了。
但实际上他们的东西是一样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是一家写字楼的物业管理者,如果已经拥有外卖柜,并且这个外卖柜也兼职收快递,那么,你会接纳快递柜入驻吗?
大概率不会,小概率会,但要价一定更加夸张。
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人先占领,就堵死了后来者。
站稳,让其他人没有立足之地。
这就是外卖的阳谋,左手提高效率,右手干掉快递柜。
为自己的电商业务铺路。
2
外卖业务的核心是什么?是送菜吗?不是。
外卖的核心本质是,短途,即使,物流。
拆解这个短语:短途、即时。
我们再来看快递这个业务,快递是三个链条是收件、分拣&干线运输、派件。
加盟制快递商就是按照这个链条来分配利益,总部只负责中间那个环节,收件和派送都交给了加盟网点。
问题来了,那快递的最后一公里是不是也是短途?
快递除了中间环节以外,其实是在功能上是约等于外卖配送的。
区别在于,外卖配送是多对多,点对点,快递配送是1对多(1个网点),点对面。
这个特性让外卖的履约能力实质上是优于快递配送的,但在规模效应上却弱于后者。
甚至可以说是毫无规模效应。
毕竟外卖你不能给送餐员第二单半价。
一个经验丰富、熟悉路线的外卖员最多同时可以接五到六单,因为你需要交付完一单还要继续一单。
外卖配送的核心优势不是短途,而是"即时"。
"即时"意味着哪怕两个人同时叫一家商家的同一款肉夹馍,但如果这两单之间隔着半小时先后产生,那也极大可能是两个外卖小哥来配送。
所以,如果足够数量的消费者都被迫接纳了外卖柜之后,会发生一个神奇的改变。
外卖小哥在去商家的路上需要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产生的所有去向某一处外卖柜的订单都会汇集到那里。
外卖就会从一个多对多进化成一个多对1的模式。
咦,怎么肥事,突然就有了规模效应了。
所以有了外卖柜以后,外卖小哥突然变身超级赛亚人。
据说现在有成熟的外卖员已经可以同时接15单了。
没想到赛博朋克竟在我身边。
小丑竟是我自己。
3
当外卖有了规模效应后,这事儿就比较好玩了,物流公司们也就要开始头疼了。
我先带大家回顾一下现在的互联网格局。
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明显的变化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想做交易了都不想卖广告了。
做一个抽税者要比一个卖广告的体面多了。
从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的商业模式进化成羊毛出在羊身上、让猪和狗都买单的交易抽佣模式。
衣食住行四个高频交易活动中,外卖占领了衣食住行里的食,出行公司占据了“行”。
至于剩下两个,信息中介占了一个"住",电商平台占了一个"衣",这都是在古典互联网时代就已经完成的地盘瓜分。
各领域都已经诞生了头部玩家,大家已有的故事都讲的烦了。
下一波的增长,只能是蚕食别人。
于是出行公司不但开始做社区团购,也开始灰度测试需要快递的拼团电商业务。
掌握流量的短视频公司同时向本地生活和电商的战场里开炮。
而原来专注本地生活的外卖做起了自营的社区团购业务和拼团电商。
一句话概括,所有巨头都开始做实物电商了。
而电商需要物流基建本地外卖系统,需要一个具有规模效应的配送系统。
而想要染指电商这块超级蛋糕的玩家里,只有外卖拥有一个现成的、可以改造成具备规模效应的配送系统。
他们什么都有,只需要一个能够让配送形成规模效应的工具。
快递柜,就是最后的拼图。
4
做一个什么都卖的电商平台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无边无界的交易体量。
天花板高到离谱,社会零售消费总额就是上限。
几亿人每天的交易,令人垂涎三尺,哦不,是垂涎三丈。
电商是一个人、货、场三要素的组合。要看清楚这个先后次序,人在前,场在后,货在中间。
所谓的人,就是潜在的消费者。在互联网话术体系里,人也被冷冰冰地称之为“流量”。
做电商平台首先得有聚拢消费者的能力,让大家都过来买东西。如果自己没有制造流量能力,就需要不断四处买流量引到自己平台。
但实际上,在电商基础设施不太完善的时候,“人”这个要素反而是最不重要的。因为"人"可以买,"货"和"场"是买不来的,只能吭哧吭哧自己搞。
基建是核心竞争力,但基建需要时间。
在十年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是某度,它拥有最多的流量,但依然做不好电商。
掌握着海量社交用户的鹅厂同样也没做好电商,先是收购了易迅和京东,后来自己也下场直接做,没有任何卵用。
流量重要吗?重要,但货和场的基建没兴起的时候就没那么重要。有了基建以后,流量是加速器,流量是杠杆,但没有基建的时候流量仅仅是空中花园。
没有本金,杠杆有个卵用。
本金是1,杠杆是0.
没有前面那个1,多少个0也没有意义。
淘宝、京东以及无数垂直领域的电商们做的是货和场的工作。
今天已经习惯网购的朋友们可能不清楚十年前仍然会有大量的人不相信网购。
在移动支付没有兴起之前,快递网络也没有今日的发达,首先是要搞定“货”和“场”,让大家相信“网购不是骗人的”“网购不是虚拟的”。
就像潘子说的,互联网都是虚假的。
这里面水很深,你们把握不住。
你要能搞定货,要对各种商品品类的产业链的认知和熟悉,能拿到最便宜的货,有对上游的谈判能力。
古早互联网时代有“电商重运营”的说法,就是指这个。
产业链上细碎的东西多、坑和雷都不少,每个品类有每个品类的猫腻和陷阱。
你还得负责把交易过程变得润滑,让大家知道这是卖东西的地方、建立心智,知道你这里这个最便宜,然后做好客户、售后和配送。
买家投诉了有客诉部门处理,发货了有物流面单可以跟踪保证交易真实性,当然最重要的是做一个担保交易系统。
基建搞好之前,是"场货人"。
基建搞好之后,才是“人货场”。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真理是:谁掌握了流量,谁就是爸爸。
只要在微信群里发链接就能产生交易,只要在抖音上挂个商品链接就能做电商。
搞明白这个逻辑之后,就能懂为什么互联网巨头想法设法要搞流量,要拉新促活了吧。
一个个的,都争先恐后当超级APP。
都是钱。
5
从用户心智和已掌握的技能点来看,最适合切入电商的仍然是外卖行业。
电商的本质是商家-平台-物流-用户。
这和外卖是完全一样的,饭店-平台-骑手-用户。
甚至于流量都是现成的,在所有交易活动中,外卖就是最大的流量制造机。外卖不是刚需,但吃是刚需。
然后资本通过补贴,把外卖也弄成了刚需。
随着流量越来越贵,自己生产流量才是真正的大佬。
高频的外卖让平台成为一个流量富矿,外卖的日活要远比传统电商(单指货架电商,不包括直播电商)的日活高得多。
外卖带来的流量还不够,还有各种共享单车之类的流量制造机,赚不赚钱无所谓,只要能够生产流量,就是好孩子。
毕竟流量本身就是有价的。
如何激活这些流量的价值?除了给高利贷和垃圾手游打广告,电商才是终极答案。
这时候前面说了,交易需要基建。
正在疯狂铺设的外卖柜,就是这个基建。
所以外卖公司们正在做的,是左手铺设基建,右手制造更多流量。
既然你可以点外卖,为什么不能买矿泉水?为什么不能买大裤衩?为什么不能买电风扇?
电商最好的体验不过是次日达或者上午点晚上达。
而外卖平台,可以做到30分钟达。
只要价格一致,没有道理不抢占电商的生意。
速度的量变,就是会产生质变。
上有超级流量池,下有一个超级配送系统,外卖有可能会让电商的形态发生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快,有时候也挺好。
6
现在看,外卖确实是无限游戏。
无限游戏1.0版本就是指拥有了高频的日活之后,可以顺带做所有低频的交易。
酒旅是低频交易,所以外卖平台杀入了OTA市场,并很快成为间夜第一。
打车是相对外卖的低频交易,也搞。
这一切都建立在"外卖是一个高频的需求"的基础上。
再次强调,外卖不是刚需,吃才是刚需。
外卖只是吃的一个形式,做饭也是吃的一个形式。那么做饭所需要的生鲜食材购买同样是一个高频的日活,而且随着外卖价格的高企外卖渗透率几乎到顶,生鲜购买是唯一一个增量的高频需求。
高频带来流量。
以生鲜为主要品类的社区团购,对外卖平台来说同样是不得不做的生死线业务。
如果一二线居民习惯了到家配送的生鲜电商、三四线居民也习惯了自提预售的社区团购。
那么外卖平台会失去流量的源头活水,外卖交易。
不做社区团购,平台失去的不仅仅是增量的gmv,而是原有gmv的减少。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